核雕文玩之家

杜平的艺术探索与成就

发表时间: 2024-08-27 16:19

杜平的艺术探索与成就

杜平正在进行刻铜创作。

“刻铜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经过匠心雕琢,刻铜艺术作品可以上千年不变。”民革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杜氏刻铜代表性传承人杜平说。刻铜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传统錾铜艺术,用于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观、重大事件等。由于铜器耐氧化,可以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杜氏刻铜起源于清末民初,是使用杜氏自制刻刀,在铜材平面镌刻成图的手工艺技法,创始人是杜平的爷爷杜星景。

杜平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长大后与祖辈一样走上了刻铜工艺之路,从事刻铜艺术作品制作已近40年,曾荣获“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江淮杰出工匠”等荣誉。杜平在传承家学继承传统刻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让刻铜艺术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共获得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国家级省级金奖40多项。

“简而言之,一幅刻铜作品的创作要完成画稿和刻制两个过程。”杜平说,“画稿是一件刻铜作品的基础,如果画稿打不好,直接影响刻铜作品的质量,刻制时,要将画稿覆盖在优质铜板上进行刻画。”刻铜看似是对画稿简单的复刻,实际上是对画稿的二次创作,如若感觉原画稿表达不准,需再运用手中的刻刀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不得破坏作品的主题;其间,刻铜者对冲、切两种刀法的应用要了然于胸。通过布局巧妙的画稿,娴熟的刀法技巧,杜平总能将一幅幅刻铜作品精巧地呈现出来。

从事刻铜以后,杜平总是把“不断探索和创新”挂在嘴边,并将之付诸刻铜作品的创作中。杜平说:“传统技艺要有生命力,就要跟上时代,作品要有时代感、有主题思想,要弘扬正能量,实现社会效益。”

刻铜作品《长征》是杜平将时代感融入刻铜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创作模式上从过去小物件刻字绘图向现在大幅制作转变的见证之一。这幅作品长约160厘米、宽约60厘米、总重量60多斤,画面展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场景,100多位红军战士在山间盘旋行进,表情、动作、姿态各有不同,栩栩如生。“这么大面积的刻铜作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一段红色历史,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谈到这幅作品,杜平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他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这幅作品花费了他近三年的时间。“创作过程中,对细节和场景要精心构思,有时为了一个细节,比如某位战士的眼神、走路姿势、站位等,我要思索好几个小时。”杜平说,“在纸上写字、画画,错一笔还可以换一张纸重来,但是铜板不行,错一点,一个完好的铜器就可能没用了,所以动手前必须认真琢磨好。”

经过多年艰辛探索实践,杜平的刻铜作品打破传统局限,跳出文房用品的狭窄范畴,让刻铜艺术从形制上得以拓宽、内容题材上更加丰富、艺术表现上有了更大自由度。据了解,近年来,杜平的刻铜作品《岳阳楼记》《女娲补天》《群仙朝拜》《山水刻花碗》等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40多项,《香山九老图》《远舟点春》《寒山薄雪》《雷锋》《民族魂》等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

“我希望通过我的刻铜作品展现阜阳地方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名人,让更多人了解阜阳。”在杜平看来,作为地道阜阳人,向外界展示阜阳的形象风采以及历史文化,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023年6月,阜阳机场扩建后,新建成的航站楼内悬挂的3幅巨制刻铜作品均出自杜平之手。这3幅作品分别是:表现阜阳标志性建筑文峰塔风光的《文峰春晓》;展示出生或曾在阜阳地区留下过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包括姜子牙、管仲、华佗、苏东坡、欧阳修等共10人的《名人群像谱》;描绘古颍州生活场景的《颍州古韵》。

“刻铜技艺已有千百年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我要带领徒弟们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杜平说。他常对徒弟说:“学习刻铜需要吃苦,在刻铜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杂念,一旦有杂念就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一刀走错便无法修改。”正是这份心无旁骛和精益求精的初心成就了杜平的“匠心”,这份“匠心”让“杜氏刻铜”更加熠熠生辉。

“以刀为笔,以铜为纸,千錾万刻,蔚然大观,以刻刀雕刻百态人生,毫厘间尽显大千世界,一双巧手化平凡为神奇,让中国传统手工艺刻铜技艺再获生机。”这是杜平在荣获第三届“江淮杰出工匠”称号时得到的评价,也是他的人生目标与信条。(甘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