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18 13:39
因平台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在伸出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的x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这个过程是完全免费的,请您不必担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唐代诗人,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盛唐的繁华与衰败,更是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就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首讽刺诗因其深刻的社会批判而广为流传,尤其是那后两句,更是常被引用。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多人误以为这两句诗是对某些事物的夸赞,实际上却恰恰相反。这首诗到底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那被误解的后两句又是什么?
在唐朝这个诗歌的黄金时代,杜甫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然而,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文坛巨擘,其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四杰之一,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
这样的家庭背景给了杜甫很高的期望,他满怀抱负来到长安,希望能够施展才华,报效朝廷。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首次科举考试的落第,让杜甫备受打击。即便是他引以为傲的诗词,也未能引起唐玄宗的特别关注。这段时期的杜甫,不得不依靠父亲的接济维持生活。然而,这只是他人生坎坷的开始。
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杜甫的命运。当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陷落时,杜甫携家带口逃离,却不幸被叛军俘虏。
在被押回长安的路上,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烧杀抢掠,哀鸿遍野。这些惨烈的景象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他日后诗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虽然杜甫最终逃脱,投奔了新即位的唐肃宗,但他并未得到重用。在华州被贬的日子里,杜甫的政治抱负逐渐消磨殆尽。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的目光从个人的功名利禄转向了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大愿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在杜甫辗转流离之时,另一个人物正在战乱中崭露头角。这个人就是花敬定,一个在乱世中迅速崛起的武将。
公元761年,段子璋在绵州起兵叛乱,迅速攻陷了绵州和剑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叛乱,病榻上的唐肃宗急命崔光远平叛。作为崔光远手下的大将,花敬定在这次平叛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花敬定率军出击,与东川节度使李奂、崔光远形成三路夹击之势。面对来势汹汹的唐军,根基不稳的段子璋很快就溃不成军。花敬定一举斩杀段子璋,彻底平定了这场叛乱。
然而,胜利的果实却让花敬定迷失了方向。他不顾军纪,纵容士兵在战后大肆抢掠。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竟然对无辜的平民百姓进行屠杀。
有传言称,仅仅为了一只金镯子,花敬定的士兵就残忍地砍下了一位妇人的手腕。这样的暴行很快传到了长安,朝野上下无不震惊。
花敬定的所作所为,不仅有悖于王师平叛的初衷,更是严重违背了军纪和人伦。然而,由于他在平叛中的功劳,朝廷一时间也难以对他进行严惩。
当花敬定在四川作威作福之时,杜甫正好也在成都落脚。虽然已经辞官,但杜甫对时局的关注从未停止。花敬定的所作所为,无疑触动了诗圣敏感的神经。
对于杜甫来说,花敬定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僭越和骄纵,更是整个时代精神沦丧的缩影。
一个本应保护百姓的将领,却成为了百姓的噩梦;一个本应恪守本分的臣子,却僭越礼制,僭用天子规格的音乐。这一切都让杜甫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愤怒。
然而,作为一个文人,杜甫无法直接对花敬定的行为进行制止或惩罚。他能做的,就是拿起他最擅长的武器——诗歌。于是,《赠花卿》这首看似平淡无奇的七言绝句诞生了。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在赞美锦城(成都)的美妙音乐。然而,细细品味,我们却能从中读出诗人的深意。
"锦城丝管日纷纷",描绘的是花敬定在平叛之后,沉溺于奢靡享乐的场景。"半入江风半入云",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飘渺,也暗示了花敬定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身份范畴。
最后两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更是一语双关。表面上,这是在赞美音乐之美妙,堪比天上仙乐。
然而,深层的含义却是在讽刺花敬定僭越之举——这样的音乐本应只在天子宫廷才能听到,你一个臣子怎能僭越使用?
杜甫的《赠花卿》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优美的辞藻,更因为其高明的讽刺手法。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个成熟诗人的全部才华,他巧妙地将赞美与讽刺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艺术世界。
首先,杜甫采用了"捧杀"的手法。他将花敬定的所作所为抬高到了"天上"的层次,看似是在赞美,实则是在凸显其行为的不当。这种反衬的手法,比直接的批评更加有力,也更加安全。
其次,杜甫运用了双关语的技巧。"此曲"不仅指代实际的音乐,也暗指花敬定的所作所为。
"天上"既可以理解为仙界,也可以理解为皇帝所在的宫廷。这种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再次,杜甫巧妙地运用了疑问句。"人间能得几回闻"看似是在感叹音乐的稀有,实则是在质疑花敬定行为的正当性。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冒犯,又达到了讽刺的效果。
最后,杜甫还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描绘的是真实的场景,后两句则进入了想象的领域。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讽刺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令人唏嘘的是,杜甫的这首充满深意的讽刺诗,在后世却常常被误读为单纯的赞美之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句诗,更是被广泛引用来形容美妙的音乐或其他美好的事物。
这种误读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变迁。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诗中所针对的礼乐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现代读者很难理解诗人当时的用意。
另一方面,也与诗歌本身的艺术性有关。杜甫的讽刺如此含蓄,以至于如果不了解创作背景,很难察觉其中的讽刺意味。
然而,这种误读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即便脱离了原本的语境,这首诗依然能够打动人心,被赋予新的意义。这种能够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正是经典作品的特质。
然而,花敬定可能并没有机会细细品味这首诗的深意。据史料记载,他在平叛后不久就在追剿叛军残部的途中不幸身亡。杜甫的这首诗,或许就成了对他最后的评价。
《赠花卿》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也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也能深入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物命运。
这首诗的流传和误读,更提醒我们在欣赏古典作品时,应该结合历史背景,努力还原作品本来的面目,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深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