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6-17 19:13
01北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见天地,知敬畏;见众生,懂怜悯;见自己,明归途。”
如果说有那样一首诗,是写尽了这三重境界。
诗词君最先想到的,是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
短短22字,有人读出孤独,有人读出悲凉,有人读出敬畏,还有人读出“日月自往来,俯仰成古今”的苍茫与唏嘘。
02西安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间进士,曾任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最高,尤长七律及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艺术上不务奇丽,风格豪健俊爽,骨气遒劲,流丽而有远致。有《樊川文集》。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时写的一组具有深刻讽刺意义的诗歌,主要指斥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上骄奢侈靡、荒淫误国的行为。此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大约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诗人通过进献荔枝这样一个细节,由小见大,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图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滥用民力、纵情享乐的荒唐行为进行了批判。
03南京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在一代一代的王朝更替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王朝的兴废,其决定因素在于人,而不在于外在的物。“保民而王”“民贵君轻”“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民心向背历来是王朝兴废的最终决定力量。
04杭州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此词主要表现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
05成都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诗人盼雨观雨,开心得睡不着觉。
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06重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07苏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寒山寺始建于502年,唐代名僧寒山主持修建形成规模。千余年来五次被大火焚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光绪年间。寒山寺能保留至今原因很简单,因为唐诗有一千古绝唱。落魄文人张继凭借一首《枫桥夜泊》,成为唐诗的封神之作。诗仙诗圣一辈子无数诗词都不如这位仁兄一辈子就一首诗词。
08武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黄鹤楼是非常有名的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有很多特别著名的诗词耳熟能详。第一首比较有名的是崔颢的。
无论我们生活在任何一个城市,你要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就当你去了解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会让你自己更有自豪感,会让你了解这片土地上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都出现过什么样的人,他流淌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他会让你更加爱这个城市,当你爱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就有归属感,当你爱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归属感它会赋予给你力量,这种力量会滋养着你。
09南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
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其所在职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写出了居庙堂之高的名句,更加多了一份家国情怀。而王勃的《滕王阁序》全篇文采飞扬,叙述自己生平与抱负,着实让人惊叹!
10绍兴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唐】李白《越中览古》
李白《越中览古》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游览越中(今属浙江省绍兴市)时,看到这里鹧鸪飞落残垣断壁的景象,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借此感叹时过境迁、世事无常。
11宣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意则是表现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全诗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12岳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杜甫《登岳阳楼》
首联用对偶句抒写登楼时的喜悦心情,“昔闻”二字,写出登楼之渴望;“今上”二字,见出如愿以偿的兴奋。“昔闻”引出“今上”,自然关合题目。颔联描写登楼所见洞庭湖的壮阔景色,其中“坼”、“浮”二字最为奇警,前人誉之为“句中眼也”。此二句不仅刻画出洞庭湖的广阔,更写出它所具有的吞吐宇宙的气象。后二联写诗人登楼眺望后的感慨。颈联写登楼引起的身世之感,写出了诗人孤寂凄凉的情怀。“无”字与“有”字相对,一反一正,写出了诗人困顿的处境和凄寂的心境。尾联宕开一笔,另辟新境,由写个人身世之感转向抒忧国伤时之情。
诗人当时处境十分困厄,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国忧民难,其爱国热情,真是至老不衰。“凭轩”句照应题目,绾结全篇,显得章法井然,结构细密,见出诗人构思之巧妙。此诗抒发的感情虽然孤苦沉郁,但所描写的景物却颇为博大壮阔,因而具有意境雄大、情调悲壮的风格特点。宋人唐庚评云:“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子西文录》)
13九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唐】白居易《琵琶行》
14扬州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杜牧《遣怀》
《遣怀》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前两句再现诗人蹉跎时日、沉迷声色的生活状况;后两句抒发感慨,表现悔悟、自责以及欲将振作之意。全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此诗流传很广,在后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赏。
15金华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李清照《武陵春》
此词上阕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阕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
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16常熟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7镇江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咸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堪称“绝唱”的送别诗。此诗谱有乐曲又称《渭城曲》《阳关曲》。现存琴曲中以此诗为题者也有多种,现所流行的《阳关三叠》见于《琴学入门》(1864年),共三段,有词,是一首可供演唱的琴歌。“三叠”是指其反复重叠的演唱方法,自古以来有过许多不同解释,有认为是某句重复三次的,也有认为是整段重复三次的,不外都是人们“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达情之举。全曲三段歌辞都在原诗的基础上有所增添,词达曲意,在层层回环中将绵绵情意娓娓道来,“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19武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凉州词》开篇便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阔景象,攫取了自河岸仰望天际、由近及远的特殊视角,勾勒出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黄河的波澜壮阔在诗人笔下化作一条飘向云端的丝带,这种超凡脱俗、气势磅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洞察。
20徐州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刘邦《大风歌》
《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此诗全篇只有区区三句,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现别具一格的转折。其诗用大风、飞云开篇,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但诗篇的着重点乃是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问。它显露了刘邦的无奈不禁叩问天下,有谁能为他守住这片江山之感慨,昔日的功臣一个个谋反,独留他这个老朽在此老泪纵横。愿以此歌,颂吾之抱负!
21泰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22马鞍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是李白最具画面感的诗作之一,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生动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与长江的壮阔。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深邃的思考,其用词精准、意象宏大,被誉为山水诗的经典之作。
23湖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著名词作。张志和的《渔歌子》原有五首,但另外四首却都为这一首的光辉所掩。但也正因为有这么一首短短的词,张志和得以传名后世。
张志和肃宗时待诏翰林,做过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作南浦尉。赦还以后,绝意仕途。朝廷赐给他奴婢各一名,他把他们配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自号为“烟波钓徒”,长期过着隐逸生活,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他对文艺多所通晓,凡歌词、书画、击鼓、吹笛,无不精工,善于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化为己用,《渔歌子》便是借鉴民间的渔歌而成的。
由于取自民间,这首词的基调以清新、质朴见长。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张志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渔父,而是以“烟波”为寄托的文人式的“钓徒”,所以词中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质朴、清新之气外,还融和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古代高蹈文人的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
词人的淡怀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词入画。通篇二十七字,写了山,写了水,写了白鹭和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更写了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借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显示了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渔歌图。
24潍坊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密州(山东潍坊诸城)正式任职整整两年的时间。这两年间,苏轼诗词创作达到一个高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最具代表性的为“密州三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去过山东不少地方,齐州(济南)、沂州(临沂)、密州(诸城)、登州(蓬莱)……等等。这里的老街旧巷里,曾留下他的身影,这里的青砖灰瓦间,他也曾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名篇。
25襄阳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眺》
此诗是王维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时任殿中侍御史,因公务去南方,途径襄阳,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诗名《汉江临眺》。
诗的大意为: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远处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辽远的天空也仿佛为之摇荡。襄阳的风景天气好,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诗人在诗中用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襄阳城外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26赣州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主要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其中豪放一派又以苏轼、辛弃疾为最。苏辛的词作中从不乏慷慨激昂之语,苏轼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哪怕是历经千年读者依旧能够透过时间的脉络感受到他们的冲天豪气。
这首词正是辛弃疾最大气磅礴的一首词,有悲有怨有气势!当时他霸气地将词题写在墙上,但其中除了磅礴的气势,更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悲愤和怨怼,其中10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更是千古名句,读完不得不感叹:词中之龙果然是有气魄的。
辛弃疾这首词全词沉郁顿挫,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词中瑰宝。历经千年,至今读之令人跟着词人一同怅然,“词中之龙”的词作造诣令人叹服!
27江油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开元七到八年(公元719~720年),李白当时在戴天山(又名大匡山,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西北)的大明寺读书,他想要寻访生活在这附近的一位道士,但是他通过询问才得知,这个道士他当时不在这里,后来他写了这首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在戴天山读书之时,主要写诗人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全诗纯用白描,平易自然,景美情深,风格清丽。
28昌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汉】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9开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30永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国家4A级旅游景区鹳雀楼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岸畔。它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正是因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是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的一座军事戍楼,因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描述了鹳雀楼当时的盛况,“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历史上的鹳雀楼历唐经宋存世700多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建,于2002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
31峨眉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唐代大诗人李白二十五岁时,决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蜀地绵州昌隆(今四川绵阳江油市)南下,夜泊清溪口,在此写下《峨眉山月歌》。
短短二十八个字,不仅抒发了青年李白远大豪迈的志向,同时又散发出他乍离故土时浓郁的思乡情怀。
李白,经此古渡乘船,孑然东去。之后一生,他再也未能踏上,这生养他的蜀国旧地。
32黄山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
33惠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 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 ’答曰:‘枇杷是也。’”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34黄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苏轼《定风波》
北宋人王巩是苏轼好友,“乌台诗案”中被牵连贬至宾州。王巩遭祸后家奴仆从顿时做鸟兽散,惟有一位名为宇文柔奴的女子愿意与他共赴宾州。苏轼对二人的遭遇一直心存愧疚,几年后有幸重聚,苏轼问柔奴岭南的日子是不是很苦。柔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大为感慨,作《定风波》词一首。王巩和宇文柔奴的故事自此流传开来,成为坚贞爱情的典范,收入《古今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