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智慧之源:慈悲心的力量

发表时间: 2024-09-10 16:19

智慧之源:慈悲心的力量

佛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念之慈,万物皆善;一心之慈,万物皆庆。心怀慈悲,是度人也是度己。

悲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源泉,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众生皆得成佛。慈悲也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心。一个有慈悲心的人,言行举止都如阳光、春雨、鲜花,可以带给人间光明、清净、欢喜。

积德为本

积德为本,增福增慧。积德虽无人见,行善却有天知。

知道行功立德,善事力为者,本身必定生性善良,乐于助人。幸福与快乐,都要从积累道德、特别是从积累阴德开始。

做慈善不是富豪之专利,是天下人共有之事业。以德报怨,用爱解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是虔诚佛教信徒的老人,为了自己家的孩子们多一些人生阅历,他便对三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三个月回来,把你们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你们哪一个所做的事最让人感到欣慰放心。”他的三个儿子听完父亲的交代后,就动身出发了。

三个月到了,三个儿子也都回来了,老人就问他们每人所做的最得意的事。大儿子说:“有个人曾把一袋珍珠存放在我这里,但他并不知道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他几个,他也不知道。不过,最后等到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地归还给他。”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本身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想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长子听了,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便退了下去。

次子接着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我救他起来,他的家人要送我贵重礼物,我没有接受。”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能心安吗?”次子听了,也觉得父亲说得在理。

第三个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病人昏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掉入悬崖。我走向前一看,竟然是我的大敌人,过去我几次想复仇,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弄死他,可以说是相当容易,可是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我把他叫醒,并且送他回家。”老人不等他说完,就开始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所做的是以德报怨,那就难能可贵了。所以,你做的事最让我欣慰。”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一颗爱心,需要一种由爱而滋生的宽容、大度、淡泊的慈悲胸怀,这样我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能更美好、更和谐。“爱产生爱,恨产生恨”,懂得用宽容的心去看待仇恨自己的人,甚至能帮助对方摆脱危险,这样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1)善心无限,功德无边

唐朝中书令晋国公裴度,长得又瘦又小,没有贵相,屡屡在功名场上受挫,他自己颇为疑惑。有一天,他经过一座寺院,看见一行禅师正在替人相面。他等旁人都走了以后,便去请教自己的面相。一行禅师熟视良久,说:“你天生贱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蛇纹人口,须防饿死!”

裴度听了,心里非常伤心,整天垂头丧气。一天,裴度游览香山寺,徘徊于走廊和侧房之间。忽然,他看见寺里有一位妇人把一个提袋放在寺庙的栏杆上,跪在佛前,喃喃祈祷,祷告完毕,匆匆离去。过了一会儿,裴度看见提袋还在原处,解开一看,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一条翠玉带和一条犀带。他想:这一定是刚才那位妇女所有,于是坐着等待失主。

黄昏时分,那位妇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跑进门,四周扫视一遍,不禁痛哭起来。裴度就迎上去问她出了什么事。妇人哭着说:“家父病重,家产当尽。昨日我请到名医,略有起色,所以今天早晨,我赶去亲戚家,借到一条玉带,准备典押借款作医药费。我行经此寺,顺便入寺祈祷,不料心急匆忙,忘记拿走玉带,等我到了当铺,才发现玉带丢了。我没有钱,家父一定无法活命,家中尚有家母和弟妹待养,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说完,又大哭起来。

裴度很同情她,又仔细地追问那东西的颜色,她都说对了,裴度遂将那提袋还给了她。那妇女哭着拜谢,请裴度留下一条玉带,裴度笑着回绝了。裴度回家途中,又遇到一行禅师。才走数步,一行禅师便呼唤裴度转身,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功德,我看你的容貌,蛇纹人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

裴度怕一行禅师讽刺,回答:“爱说笑!大师说话怎么前后矛盾呢?”一行禅师回答:“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裴度笑着说:“人心怎么相呢?”一行禅师回答:“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你积了阴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而且胡子均匀变美。积了阴德,脸上的相便会有所改变,你必定享受极贵的福禄无疑!”于是,裴度就把刚才在香山寺拾还玉带的事告诉一行禅师,禅师也嘉许他的善行。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进士,由此官运亨通,过了10多年,他升任协办大学士,不久后又升为宰相。

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纵使他现在已经有了凶险的面相,可是他却经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也会转化为吉相。反过来说,纵使他现在满脸福相,如果他不知行善积德,经常起邪恶的念头,那福相也会逐渐消失。

(2)敢于奉献,德莫大焉

性空禅师出家后,自号妙普庵主,隐居于青龙山中,日常除了修行之外,常以吹笛自娱。

建元初年,徐明举兵造反,经过乌镇,纵兵劫掠,滥肆杀戮,性空禅师慨然说了句:“我不能不救。”便独自一人去了叛军的营地。叛军见一个老和尚大摇大摆地向营地走来,便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我是出家人,要到你们贼窝去!”叛军头子大怒,喝令拉出去斩首!性空禅师毫无惧色,对叛军头子说道:“要头就砍去,不必发怒。不过我还没有吃饭,总不能让我做饿鬼吧!请给我一顿饭,作为我的送终饭如何?”

叛军头子于是叫人拿来猪肉饭菜给性空禅师,想羞辱他一番。性空禅师也不管是什么,首先一本正经地念起供养咒来。贼众看了,都在一旁发笑。性空禅师念好供养咒后,又对贼首道:“今天我死,什么人为我写祭文呢?”叛军头子被他这种奇怪的举动弄得大笑起来。性空禅师望着众人又说:“既然没有人替我作祭文,请拿纸笔来,我就自己写吧!”

众人拿来纸笔,他便从容不迫地大书起来,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祭文,他还大摇大摆、煞有介事地朗诵了一遍。读完,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肉饭来,叛军众人看了反而哄然大笑。吃过饭后,性空禅师对叛军头子喝道: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断。之后大呼:“斩!斩!斩!”叛军头子见他如此慷慨豪勇,不禁骇异动容,不仅不杀他,反而向他磕头谢罪,护送他回山。乌镇一地因此得免于难,远近道俗对他越加敬重!

为救众生于水火,舍生忘死入贼窝,性空禅师的义勇刚毅折服了众匪,并以他的般若慈悲挽救了乌镇。时至今日,性空禅师救乌镇的故事仍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

慈悲为怀

慈悲心是希望所有众生获得快乐,使所有众生脱离痛苦,这样的心愿就是慈悲心。

无我布施,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不忍众生苦,且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这就是慈悲心。坏的事情不能让它坏下去。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时代,一位大帅备下素宴邀请当地有名的高僧,想问问苍生世事。席间,高僧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肴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放了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弟子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大帅看到。高僧却立刻巧妙地把肉给遮挡起来,移到不容易被夹到的地方。弟子不解其意,不一会儿,又公然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遮掩,如此数次。最后,高僧在弟子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和你断绝师徒之情。”

徒弟听到威胁不敢再造次,直到宴席结束都没有什么变故。辞别大帅,在回去的路上,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在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大帅知道,处罚他而已。”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心’或‘无心’。如果刚才大帅看见了猪肉,盛怒之下把厨师枪毙或严重惩罚了他,我们岂不是白白送了人家一条性命。出家人,慈悲为怀。我们要帮忙让好的变得更好一些,坏的事情,不要让它再坏下去。”

(1)禅师的椅背

禅院里的小和尚最近老是不守寺院的清规,趁着晚上偷偷溜出去玩耍。禅师听周围的居民反映了好几次,终于也起了疑心,决定去查探个究竟。又是一个月光如霜的晚上。禅师悄悄蹲在花丛里,一边听虫儿蛙儿低声鸣叫,一边留神注意观察禅院的那堵矮墙。过了一会儿,一个贼头贼脑的小和尚搬着把小椅子,悄悄地溜到墙角那儿。他看看四下没人,就把椅子靠在墙边上,自己踏着椅子翻墙出去玩耍了。

禅师从花丛那儿站起来,叹了口气,心想:“我该怎么处罚这个小家伙呢?”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径直走到椅子那儿,坐到椅子上,等小和尚回来……半个时辰过去了,小和尚也玩累了,就顺着老路翻进墙来,踩着椅子——奇怪,椅子今天怎么这么软?小和尚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原来踩的不是椅子,而是禅师的脊背。小和尚吓得全身发抖,不知道师父会怎么惩罚他。

“天气凉了,快点回去睡觉吧。”禅师揉着脊梁骨说,“年纪大了,不中用了啊。”

小和尚的脸马上红到了耳根子,又羞又愧地跑回房了。这件事很快在禅院里面悄悄传开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晚上翻墙出去玩耍了。小和尚违反寺规跑出去玩耍,老禅师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关心起小和尚的冷暖,小和尚被感动了,然后整个寺院的人都安分了。是非对错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那没有用,只有把是非对错铭刻在心里,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2)佛的慈悲心

宋朝时,从中国留学回到日本的荣西禅师,四处筹募经费,开始盖日本的第一座禅寺。禅寺即将完成,只剩下佛像的装金。寺院把仅存的经费买了黄金,打成薄薄的金箔,准备贴镶在佛像的身上。就在准备装金的前一个夜晚,天气格外寒冷,突然有一个形容憔悴的男人跑到寺庙。他跪在地上对荣西禅师说:“我们一家现在已饥寒交迫,恳请老师帮助我们,我实在已没有办法了。”

荣西禅师听了,开始很为难,就极力想拯救他们的办法。忽然看见用来涂如来佛像的金箔,心中一喜,就对他说:“把这些金箔拿去应急吧!”当时,门徒们很惊讶,显得很可惜的样子,问:“师父,多可惜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荣西禅师从容地开示他们道:“我只不过在实行慈悲心而已。所谓佛的慈悲心,就是大慈大悲之心。如果佛看见这些可怜的人,即使舍身也会帮助他们。若我因此而入地狱,我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你们想想看,你们到底是为什么而修行呢?”门徒们听了,叹服不已。

在生命的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很正常的,没有一个人会一生都如意美满,重要的是不要使那不如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导,而应该让其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动力,以坎坷来增长我们的智慧,养我们的慈悲心,如此,我们就能获得生命真正快乐的源泉了。

(3)割肉喂鹰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条啊。”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我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被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

释尊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老鹰怒火中烧,只好跟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道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释尊说:“我不忍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释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当释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衡了!天地风云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慈悲心怀是阐释佛教和禅宗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4)慈悲改变命运

有一位叫阿罗汉的师父,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小徒弟只剩七天的生命,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只剩下七天的生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将真相告诉他,他小小年纪,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第二天,阿罗汉把小沙弥叫到跟前说:“孩子,你有好久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但是仍然高高兴兴地拜别了师父回家去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过了七天小沙弥还没有回来,虽然是断了烦恼的阿罗汉,也难免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怅然伤感。当他心中正在为再也见不到徒弟而郁郁不乐时,小沙弥突然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阿罗汉大为惊讶,牵着小沙弥的手上下打量地说:“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遇到什么事了吗?”

“没有呀!”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

“你仔细想想看,有没有看到什么?做过什么?”师父追问。

“噢,我想起来了。回家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团蚂蚁被困在水中,我捡了一片叶子,把它们救上了岸。”小沙弥如实地回答,乌黑的眸子散发着喜悦的光芒。

师父听了之后,再次入定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并且有百年的寿命。

小沙弥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蚂蚁的性命,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怀善念,行善举,必得福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高,修菩提心,做好人,说好话,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大爱为人

生命的目的在爱人。爱是一种活动的情感,不是静止的物体。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特殊的经验,要想拥有它,最佳办法是把它施舍给别人。

我们做人到底拥有多少成功和快乐,这要取决于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爱,又有多少东西在爱着我们。

诚如法国哲学家居友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爱心,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施舍给别人,这就是生命开花。”一棵菊花一村香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他的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寺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干净了,连一棵也没有留下。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像一下子少了些什么似的。

秋天的最后一个黄昏,小和尚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菊香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一年后就是一村子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

舍得一院子菊花,换得一村子菊香,何乐而不为呢?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做点事情,支持环保,热心公益。在家的时候怎么维持环境卫生,在外面也要一样做到;对自己家的东西怎样爱惜,对别人的、公共的财产也要一样爱惜,那么你就不会再抱怨生活环境太糟、社会秩序太乱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要以为外面的世界跟自己没有关系,不要总想着自己,应该把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你就能体会到,其实与别人争抢,不如和别人分享,那样将得到更多!

(1)度化众生

大士,是佛教对“菩萨”一词义译的简称。既然被尊为菩萨,可见他极受尊重。傅大士是南朝时期人,他出生在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乡傅姓人家,因此,后来人们都叫他傅大士,他本名傅翕。在家时,他常与同伴在稽亭河上捕鱼,捕到鱼后,他总是将鱼笼沉入水中,祈祷说:“要离开的就离开,愿意留下来的就留下来。”他的鱼往往要跑掉一大半,卖得钱比其他人少很多。大伙都笑话他愚蠢。

他24岁时(达摩祖师来中国的第二年),有一位印度高僧找到了他,因高僧一身头陀(苦行僧)打扮,又住在中岳嵩山,故人们称他为“嵩头陀”。那天,嵩头陀在河边一把拽住正在捕鱼的傅翕,莫名其妙地说:“你不记得我啦?我与你一同在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之首)面前发过誓言,现在兜率天宫还存有你我的衣钵,你到哪一天才回头啊?”

傅翕被他说得一头雾水。嵩头陀将他拉到水边,教他临水观影。一阵轻风吹皱了一河清水,波纹荡漾,漪澜摇曳,水中的影像就恍若梦幻了。许是水波的作用,许是一时眼花,恍惚间,傅翕看到自己的头上竟然有着菩萨、圣人才有的圆光、宝盖等瑞象。一瞬间,那消失了的记忆猛然清晰起来,迷雾一般的前缘历历在目。

嵩头陀知道他开悟了,说:“你何时出家,何时重返天宫?”傅大士笑道:“熔炉之所钝铁多,良医门前病人多。度化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何必只想天堂佛国之乐呢!”如此菩萨胸怀,正是参禅学佛的精要所在。此后,傅大士没有走出家避世之路,而是像泥中红莲,普度众生。

佛教讲前世今生,讲灵魂轮回。当然,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些都是没有找到科学根据的,因此,傅大士看到水中的种种前世倒影,不过是由于长期受佛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幻觉而已。但正是这一幻觉,让他顿悟。顿悟后的他,并没有只身进入佛国,而是继续留在俗界,发愿普度众生。这正是菩萨胸怀、禅宗境界。

(2)怕死的医生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但仍有许多病人在其面前死去,他每天都恐惧着死亡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地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地想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曾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南隐禅师微笑地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不灰心并继续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底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着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助人为乐

帮助他人,不只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

在他们真正最需要帮助、最困惑、迷茫、徘徊的时候,该出手时出手,挺身而出,给他们以力量、勇气与鼓舞,无私奉献,不图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慈心,真正的助人为乐。天堂地狱之别一个人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他先来到地狱,这里的人正在吃粥,可一个个面黄肌瘦,饿得嗷嗷直叫。原来他们使用的勺子有一米长,虽然争先恐后地盛粥往各自嘴里送,但因勺子比手长,就是吃不着。“地狱真悲惨啊!”这个人想。然后,他又来到天堂。天堂里的人正好也在吃粥,一个个却红光满面。这里的人使用的也是一米长的勺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互相喂对方!

天堂和地狱拥有相同的食物,相同的工具,相同的环境,但结果却大大不同。因为天堂和地狱的差别,仅在于做人的一念之差,心态不同,就造成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善人则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之,杜灾殃于眉睫。不为任何代价、任何回报而付出,则能达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

(1)利人就是利己

隋朝时候,代州地方有个赵姓人家,颇为富有。他家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孟,次子名盈。孟极忠厚,盈则非常凶悍。他父亲赵良相,因自己年衰,两子的秉性又强弱不同,所以将家产预为划分,免得将来纷争。谁知他死了不久,盈就将孟的财产强行霸占,只给孟园屋一所。孟只好为人佣工,勉强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赵盈死了,这也是造物有意弄巧,颠倒众生,警醒世人,他竟投生为孟的儿子,名叫环。后来赵孟也死了,投生为盈的孙子,名叫先。以后两人年纪长大,环家益贫,先家益富。赵环是赵先的叔父,不得已,竟与赵先做仆人为生。当时的人不知两人前生的来历,看了这种情形,都叹息说:“天道不平,盈者益盈。”为赵环鸣不平。

一天,赵环的母亲对他说道:“你叔父在日,恃强霸占了我家的财产,现在你反做他家的奴仆,这真是可耻可恨的事呀。”赵环听了这话,心中非常愤恨,就存心要杀死赵先雪忿。因此,随身怀利刃,等待有机会下手。及到开皇初年,赵先要朝五台山,叫环跟了同去。两人上山,走到峨谷东面数十里的地方,环见此处深旷无人,正是行凶的地方,就从怀中拔出利刃,怒目对赵先说道:“你的祖父同我父亲,是亲弟兄。

你祖父强占了我家的财产,致你家长富,我家长贫。现在我做叔父的,反做你的奴仆,这事公平么?我今天要杀死你,平三世不平之怨呢。”说罢,就挥刀斫去,赵先转身就逃,环从后追赶。先逃入树林,见有所草庵,就奔入庵内。环随后追入,庵中有一老僧,将环竭力拦住,问他所为何事。环答道:“我要杀掉怨家。”

老僧大笑道:“怨家怨家,当怨自家。且慢,我来使你们各自认识本来面目,就知谁是怨家了。”随即将一点药物冲入汤中,使环、先同饮,两人饮后不久,都如梦初醒,忽回忆前生之事:赵环原来就是恃强凌兄的赵盈:赵先原来就是忍辱让弟的赵孟。这时,两人都非常惭愧伤怀。老僧乃对他们道:“赵盈宿福深厚,就是不占兄产,也能致富。但因欺兄霸产,贪盗不友,所以一转生间,就罚他将霸得的兄产,连同自己原有的财产,一并还奉其兄,自己受贫穷之报,并且身为奴仆,以偿前世欺凌之罪。赵孟前生布施,因为不是出于慈悲真诚,致使今生虽有财富,不能享受。但因其能安贫相让,所以转世还能安享富乐。

总之,因果无差,自作者还是自受。赵环何必怨人,再逞凶杀,以结来世不解之仇,加自己无穷之罪呢?”两人听后,明白了这段因缘,知道为人使尽机巧,终同枉然,害人者适以自害,利人者就是利己。遂共悟佛说因果报应之理最足深信;轮回六道之苦,非皈依佛法,无从超脱。遂皆弃家从老僧学道,同在庵中终老了。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我们如果要想家庭美满、子孙贤惠,一定要从积功累德、特别是着重于积阴德做起。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份虔诚的爱心。

(2)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智源和尚在路途中遇到一群强盗。他们把他的衣服剥光,把他抛在凛冽的寒风中。

一个过路人乘车路过他身旁,智源和尚向他诉说自己的遭遇并且恳求帮助。过路人十分同情地回答:“我可怜你,我也情愿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不过,请你不要请求别的效劳,因为你的样子使我太难过。你看,那边有人过来了,请把这只钱袋给他们,他们会帮助你的。”

智源和尚答道:“谢谢,不过,如果人道的义务需要这种苦难,那应该也有力量正视苦难。你的整个钱袋不如你付出微小的努力。”

第二个路人出现了,智源和尚又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对这第二个人来说他的钱是很珍贵的,但他仍然想要履行人道的义务。他说:“如果帮你,我就浪费了时间,我就错过了赚钱的机会。如果你支付我所失掉的那些钱,那我就背你到离这里一小时步行路程的寺庙去。”

智源和尚答道:“这是个极其理智的决定,但是应该说,你的甘愿效力使你花费不大。你看,那里来了一个骑马的人,他会给我帮助,你却为钱出卖这种帮助。”

第三个人停下来了,智源和尚对他重述了自己的遭遇。在听了叙说以后那人沉思一会儿,自己作了一番思想斗争。最后他说:“我很难离开我的外套,它是我硕大身躯的唯一保护,也很难给你留下我的马,因为我已经十分疲倦了。但是义务命令我帮助你。你就坐在我的马上,裹在我的外套里吧——我把你送到那会给你帮助的地方去。”

智源和尚回答:“善良的人,谢谢你的好心,但是你自己也境遇窘迫,不应该为了我再吃苦,你看,那里走来了两个强壮的人,他们会给我帮助,你太难了。”

这时又有两个过路人走到智源和尚跟前并且开始询问他的不幸,智源和尚刚一说话,他们两人就惊讶地叫起来:“这是他!这正是我们一直在找的那个家伙。”而智源和尚也认出了他们,并且惊讶而愤怒起来。

他明白,他们认出他是他们恳求过的仇人,还是造成他们不幸的罪人,他们追赶他是为了向他讨还血债。他说:“让你们的愤恨和报复如愿以偿吧,我只能从你们那里得到答案。”

“不,”其中有一个人答道:“为了让你知道我们是谁和你是谁,把这件长衫拿去穿上吧。我们两人一起架着你,把你带到能帮助你的地方去。”智源和尚深受感动,感叹起来:“啊,宽宏大量的仇人,你使我感到羞愧,你解除了我的怨恨!请让我拥抱你,并且以真诚的宽恕完成善行吧!”那人冷漠地回答:“安静些,朋友,不是因为我想给你帮助,宽恕你,而是因为你遭到了不幸。”

“那请你把自己的衣服拿回去,”智源和尚高声说着,从自己身上脱下了衣服,“听天由命吧,死了,总比成为接受傲慢仇人救命之恩的人好些。”他站起来并想出发赶路,然而这时第五个过路人走到他跟前,这个人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智源和尚想:“我已经这么多次受骗了,而这个人不像是那种想帮助我的人,就让他从旁边过去吧。”

过路人发现智源和尚后,立刻放下自己的担子,他冲动地说:“你看,你受伤了,也没有气力。最近的村庄也很远,在勉强走到村庄之前,你会因为流血过多而死亡的。趴在我的背上吧。我会很快动身上路并把你带到村庄。”

“你的担子怎么办呢?那你不得不把担子丢在路上。”

“我不知道,也不想这件事。”挑担人说,“我只知道,你需要帮助,我有义务给你帮助。”

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别人的存在为前提,为条件的;一个人只有善待他人,自己才能存在,才能做成人。善待他人能较好地推动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做成做好各种事情,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同心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到温暖和快乐。

(3)懂得修福的人

有一天,目犍连尊者邀请阿那律尊者说:“我想出去行脚,你是否愿意一起去呢?”他说:“好啊!和你一起行脚是很光荣的事,也是很欢喜的事!”目犍连尊者就说:“那我们是否现在出发?”阿那律尊者说:“请等我补好几件衣服之后再出门吧!”目犍连尊者问:“这是你现在急需要穿的衣服吗?那就等你补好后我们立刻出发。”

阿那律尊者就拿针引线,用天眼一针针地缝补衣服,但是,因为一时之间没拿好,结果线和针脱离,针就掉到地上了。他高声喊道:“有没有要修福德的人呢?”当时,佛陀正好经过此处,听到他的声音,于是立即弯下身为他捡起针来、并且替他穿线。佛陀一边穿线,一边说:“我是爱福的人;我是喜爱修福的人!”

阿那律尊者听到佛陀的声音,赶紧起身向佛陀顶礼,说:“佛陀!我承受不起让您为我穿线啊!”佛陀说:“这也是修福的机会,哪怕只是轻而易举的服务;而且我生生世世都是如此,点点滴滴可以帮助别人的动作我都愿意做,我很珍惜机会,一点也不轻易放过!就如我今天的福报就是过生中不断累积所成的啊!所以至今乃至于未来,我仍然要积福修慧!”

阿那律陀听了,非常感动敬佩。这件事在僧团之间传开后,大家都非常感动,因此,大家提倡于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帮助。例如眼明的人应帮助眼盲的人;行动自如的人应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健康的人应帮助生病的人,每个人都互爱互助,僧团显得一片和睦。

佛陀总是以身作则在教导弟子们,而福报确实要一点一滴自己去累积,不可小看一点点的善行,若轻视小善不愿意做,那就没有修福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