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探索神秀禅师的足迹虽未承衣钵却引领禅宗走向繁荣背后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4-06-09 17:01

探索神秀禅师的足迹虽未承衣钵却引领禅宗走向繁荣背后的故事

神秀禅师,师从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聪慧有佛性,深得弘忍器重,被称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并被任命为“教授师”。

寺中上下僧人,都认为神秀禅师会获得禅宗的衣钵,成为六祖。然而衣钵传给了慧能。

那么神秀禅师去了哪里了,做了什么事情?使禅宗南北开花散叶。

神秀禅师

神秀禅师,俗世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开封)人,公元606年~706年,唐朝高僧,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

神秀禅师,根据资料大致是在隋朝末年出家当和尚,在隋唐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他跟随难民不得已四处流荡,在13岁的时候,因战乱逃到了荥阳,在途中遇到一位高僧,从而跟随出家修行佛法,20岁的时候受具足戒。

出家后,神秀禅师开始他的修行生涯,早年学习经史,后出家受具足戒。

神秀禅师曾经游历过东吴、闽、罗浮、东蒙、台、庐诸名山。

向禅宗五祖求法,成为“教授师”

神秀禅师大致在46岁的时候,慕名来到达黄梅东山,向禅宗五祖弘忍求法。

在黄梅东山,他侍奉弘忍,前期做挑水、打柴等杂役的工作,做了六年这样的杂役工作,同时也学习弘仁的佛法。

经过六年的磨炼,已经深得弘忍的器重和赏识。

弘忍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神秀禅师,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

弘忍对神秀禅师的悟性和修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有潜力的弟子,并且任命”教授师“,可以代替弘仁,对寺中弟子进行传法、对弟子困惑进行解答。

寺中上下对神秀十分尊敬,称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都认为神秀会获得五祖的衣钵。

衣钵传承起波折

公元672年,五祖弘仁大师为了寻找衣钵传承人,命令门下弟子各自呈送偈子,来表明自己对佛法的悟性。

神秀做了一个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个偈子,也被认为是禅宗渐悟的精髓所在。

然而,来到东山寺做杂役的行者,慧能禅师,呈送了另外一个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偈子被五祖弘忍,认为对佛法的悟境理解更高。

于是将衣钵传授给了慧能禅师。

但是弘忍大师依然对神秀有很高的期望,在东山寺继续给神秀传授佛法。

玉泉山开禅法

在弘忍大师圆寂后,神秀禅师离开了东山寺,前往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的玉泉寺

神秀禅师主张“坐禅习定”,以“住心看净”为一种观行方便。他的禅学思想深受当时佛教界和修行者的认同和尊重。

在玉泉寺开始了神秀禅师的传法传播生涯,神秀禅师大开禅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徒众前来求学。他通过讲解佛法、指导修行等方式,传播了自己的禅学思想,使得玉泉寺成为了当时禅宗的重要地点,声名远播。

洛阳传法,两京法主,三帝帝师

公元700年,此时神秀已经90岁的高龄,神秀禅师此时声名远播,天下闻名。

武则天久慕盛名,请神秀到洛阳传法,神秀为了广大禅宗心法,去了洛阳面圣,并且传播佛法。

神秀的到来,使洛阳佛法更加繁荣,禅宗禅法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武则天对神秀禅师表示极大的尊敬和礼遇,敕封他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彰其德。

唐中宗即位后,对神秀禅师更加礼重,被尊为“两京(长安、洛阳)法主,三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国师”

神秀禅师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死后受到谥封的僧人,其在佛教界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洛阳圆寂,禅宗北宗

公元706年,神秀禅师在洛阳天宫寺圆寂,享年一百岁。

唐中宗赐“大通禅师”谥号。

根据神秀禅师的遗愿,下诏归葬当阳度门寺,并赐钱为其建砖石塔(俗称国师塔)。左丞相燕国公张说为其撰写碑文,极具哀荣。

神秀禅师在洛阳期间得到了极高的荣誉和尊重,其禅法思想和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被后世尊为禅宗北宗的开创者

禅师传承和后世评价

神秀被尊为北宗禅的创始人,这一宗派在唐代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神秀在禅宗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关于他与慧能之间谁应继承五祖弘忍衣钵的争议也一直存在。这种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神秀获得皇家的很高的赞誉,有利的促进了禅宗在全国的发展和传播。

此时慧能在南方传法,使得禅宗在北、南大地上开花散叶。

或许这也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