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10 16:48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读着南怀瑾先生的这一段话,不知为何就想到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出身太原王氏,九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出身亦很显赫——博陵崔氏,这是一个从汉至唐辉煌过千年的名门望族。
王维的母亲笃信佛教,受母亲影响,王维也是一位虔诚且造诣很深的佛教徒。
青年时的王维,身处大唐璀璨鼎盛的时期,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浑身透着侠骨柔情、积极进取的生猛劲头。
他曾经在宴席间公开写诗讽刺宁王李宪,拆散街市上卖饼的小夫妻,抢占人家的老婆,“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在他的诗中也有着“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慷慨豪情。
只不过后来经历仕途起伏,特别是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担任宰相之后,中年时期的王维遂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下许多让人身世两忘的诗作,呈现一个个清幽绝俗的山水世界,处处体现“空”与“静”的美感。
而在众多的诗中,有一首诗却与众不同,读着它就好像置身辽阔的塞外,漫天的黄沙,驼铃声声,将我们带入一个苍茫而壮美的世界,让人心生向往,又感慨万 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王维《使至塞上》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唐玄宗听闻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以西大败吐蕃军队,龙颜大悦,于是派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慰问将士。
王维一路从长安出发,沿着黄河,向河西走廊西行,最后抵达河西节度使所在治所凉州(今属甘肃武威)。
有人认为王维这首诗写于行驶途中,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应是抵达凉州之后,回顾一路的所见所感而写。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这里指诗人轻车简从,问边,慰问守边的将士。
属国,在唐代常以“属国”来指出使边塞的使者,这首诗中指王维自己。“居延”,是地名。
开篇第一句,就勾勒出王维一行人驱使着马车,穿越茫茫大漠,路过居延,向着大漠深处行进的行旅画卷。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指诗人自己。
我像一棵随风飘荡的蓬草,又像一只远飞的大雁,离开了长安,离开了熟悉的中原,来到边塞这一片异域的土地。
这两句对仗很工整,诗人用“征蓬”、“归雁”表达羁旅路上山水迢迢,飘泊无依的感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最为人们称道的千古名句。
在一望无垠的大漠上,一股孤烟袅袅直上,天边一轮红日,在河面上洒落一片金色的余晖,泛起闪闪金光,它像一只巨大的橙子,似乎要慢慢沉入金色的沙漠中。
《红楼梦》有一回林黛玉和香菱论诗,说起这两句,“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词中常常所见的“无理而妙”,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其实根据有过大漠行旅体验的人分享,大漠孤烟直应为诗人实景所见,有两种可能性。
一、大漠没有风,烽火被点燃后,远远地看上去,烽烟就像一根柱子直入云霄。二、可能沙漠上起了旋风,旋风卷起烽烟,笔直地插入云中。
明末清初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高赞这一句,“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近代王国维也称这一联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这里代指前线。
这两句是说,我在行驶箫关的路上遇到了通讯骑兵,才知道主帅此时还在前线,并不在凉州城。
王维的这首记行诗,记录出使塞上的旅程和一路所见的塞外风光,大漠壮阔雄奇的无边景色,抚慰了诗人裹挟在仕途中倍感疲倦的心灵,可谓一路行走,一路治愈!
您是否喜欢王维的这首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