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31 16:42
“白事”一般来说就是指丧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白色是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肃杀与死亡。因此,人生终结后事也被称作“白事。比如、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其后人所的孝服、孝帽及白纸制作的各种象征性东西,这都是“白事”的体现,处处显示着悲哀的气氛。“白事”也有白事的规矩,在“白事”举办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不然自己失了人缘不说,也会让街坊邻居笑话,留下话柄。
“娘家人”就是女人出嫁前的家里人,尤其死者为女性,更要及时通知,否则或许会在举行葬礼的时候出现一些礼仪上不周而引起事端。这也是人们所说的“闹丧”。“闹丧”是丧事中最忌讳的,让活着的人心中有气,死者也不得安生,外局人也会笑话。
在周边有一个村子,就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老太太死了,其子女由于不和,对于遗体是火化还是土葬及一些家务事闹的一团糟,竟然忘了通知母亲的娘家人。
虽然死者的娘家没有了长辈,可下面子孙一大群,出丧这天,娘家人来了,而且来的人还很多,娘家侄子说“这是他们听别人说了才知道,这么大的事,一点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虽然孝子一直认错,但娘家人提出了很多让人不好办的事,比如棺材太次要换好的,再买一套现在流行的衣服放在棺材里,总之出现了很多刁难性的问题。
虽然这事主管丧事的人有责任,但毕竟丧事主管也安排了孝子通知娘家人的事,问题是现在不用亲自去报丧,都是电话联系,这是主丧孝子给忘了。后来经过丧事主管多次与娘家人说和,才算不了了之,举行完葬礼,娘家人饭也没吃就走了,从此这家的后人也与母亲的娘家人失去了来往,以致现在还留下话柄,说孝子不懂事,没教养,也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死亡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常言道“死者为大,娘舅为尊”,人死亡后通知娘家人是基本的礼仪,也是最根本的处事法码,因此,老人离世后,首先要通知娘家人,以便商量能够顺利地处理后世的有关事宜。
白事虽然是人生的大事,孝心也人人都有,但毕竟老人已离开了这个世界,死后办得再风光,花得钱再多,老人也是难以享受得到的。不过,人死后,做一些象征的仪式,尽其最后的孝道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老传统。如果把“白事”办的太出格,也许会适得其反。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太出格的事,往往会让人敬而远之,老百姓有句话叫“凡事要平和,人家咋着咱咋着”,意思就是随大流,不出风头。
在白事的过程中,做子女的当然都是真情的表达,这里所说的该虚假造作之人就是指的一些分支亲属不太悲伤之人。毕竟“白事”是一件很悲痛的事,即便不是至亲,但也要假装悲哀,因为这是规矩。
在白事上,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按照地方习俗,开丧前,孝子们都要痛哭流涕的先去土地庙上香告知土地,可这家的孝子们除了女儿外,没有一个人流泪痛哭的。而且旁系孝子还互相交头接耳说话,没有一点悲伤之情,这让不少街坊邻居笑话,说不孝道,不尊重老人。还是去土地庙回来后,丧事主管训斥他们,才严肃认真起来。
“白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孝道的体现,悲伤是对逝者的思念,严肃是对逝者的尊重,因此,在“白事”这天,不悲伤也要假装悲伤,该虚假造作的事也要虚假地造作一回。
白事不同喜事,多数的人都很忌讳,唯恐沾上霉运给己带来不幸。穿上孝服已代表着正式服丧开始,如果穿着孝服去别人家,也许就会因此而产生矛盾,邻居也会说不懂道理,这是老传统。
丧事完毕,留客吃饭这是主丧家的一片心意,能够参加葬礼,主家无以为报,也只有以此答谢。按照老传统,酒菜上齐,孝子们必须前往跪谢所有客人,客人也要起身站立表示尊重,可难免有一些客人贪杯会引起主家的不快和街坊邻居的笑话。
曾经有一桩白事,在请客人吃饭时,有一桌客人,也许彼此平时见面甚少,互相劝酒不说,竟然行酒令划起拳来,别的客人都纷纷离去,他们这桌一直延续到两三个小时后,有俩个人醉成一堆泥似的才算结束,而且大吵大闹,不欢而散。
白事酒席是个过场,是主家的心意,喝的再多,主人家也不会说什么。要知道,丧事结束,自己坐上了酒席,可帮忙伺侯客人的人与孝子们都还没吃饭,而且孝子也需要照应所有前来的客人,当误帮忙的人吃饭是小事,人家也会说自己不懂规矩,醉酒也会惹街坊邻居笑话。
“白事”中的这五条规矩,涉及每个人,希望大家在参加“白事”的仪式中,都能够遵循老传统,记住这些不成文的老规矩,不然肯定会失了自己的人缘,还会惹得街坊邻居笑话,因为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活着的人的礼仪,不知大家认为是不是这个理?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