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5 14:30
所谓“民以食为天”,这话一点不假,食物是继续生存的保证,别说人哪,你看动物们,哪个不是整天为着寻找食物而忙碌。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离不开吃这关键的一项,而且不管怎么发达,每天进食这种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可能许多人不以为意,吃这么简单的事,那是手到擒来的事,何必小题大做?说这话的可能是年轻人吧?你可曾知道在困难的年代,为了混一口吃的,要付出多少艰难吗?
且不说中国历朝历代因饥荒发生过的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有多少,就看近代中国的“土地革命”来说,“打土豪分田地”、“开仓放粮”、“耕者有其田”等等,哪个不是为了解决人民吃饱肚子而作为的?!
但是近代的中国,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致使国家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侵略,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人民饱受战争和饥荒阴霾。新中国建立后,农民分得了土地,粮食生产有了保证,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此政策是在没有任何“底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每一个国民都能得到一份生活物资而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乡下农民有地种,可以解决吃饭问题,那么城市中的居民吃饭问题怎么解决?1953年11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对城镇人口和农村缺粮户实行计划供应(凭证不限量),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取缔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粮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城镇居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农村缺粮户适当返销口粮。1955年,依据国务院发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对城市供应实行了口粮按人分等定量的供应办法,健全了市镇粮食供应制度。
1955年8月25日,根据国务院《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始对城镇居民实行口粮分等定量供应制度,即根据不同劳动差别、年龄差别分等核定月份供应标准,以人定量,按人归户,凭证供应。在执行过程中,定期整顿核实人口、工种和标准定量。口粮标准定量分为特重体力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者、轻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专学生和居民(包括儿童)等6个类别。其中体力劳动分为三等九级。
自此为始,至90年代初,中国城镇实行粮食的供应制度,出现“粮本”“粮票”,城镇居民凭粮本到指定粮店购买粮食,购买一切粮食制品在付钱的同时还要付相同数量的“粮票”,而粮票仅是那个年代所有票证中的之一。
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异常紧张,那么手里的粮票就成了人们的“命根子”,你到饭店吃饭,光有钱没有粮票你就买不到饭吃,商店的糕点类的必须付粮票,就是你要想出门吃饭,没有粮票是万万不行的。
于是各地都出现各种版面的粮票,一般是以市一级以上的部门发行,市级粮票,可以在市内流通,到外市不好使,省级粮票,可以在本省流通,同样到外省不好使,全国粮票,可以在全国通行。
于是许多需要出行的人,根据地点不同,就要换取不同的粮票,这需要持单位介绍信到有关粮食部门去换取。
粮食的紧俏,也形成了粮票的地下黑市,一些人出于需要要到黑市购买粮票,我记得父亲说过,黑市的粮票曾卖到三元一斤!
那时候给单位出差,除了补助一定钱外,还要补助一定的粮票,所以说出差就是“美差”。
上世纪80年代出现一个新词,“议价食品”,就是有部分粮食制品可以不要粮票,算“议价的”,用钱可以直接买,但是价格比要粮票的贵多了,但这毕竟可以不要粮票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的改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市场逐步放开,议价粮食有了一定市场,居民粮证开始有了存粮。
1989年,国家放开了食品业用粮。1990年副食业用粮停止供应。1992年,粮食价格全面放开,行业用粮也随之全面放开。
近日亲家无意中说出还存有两千多斤粮票,现在已经没有用了,我听了非常吃惊,真没想到还有存这么多粮票的,我说你这是当年的“地主”了!于是我将这些粮票拍了照片和视频,让大家看看。
这些粮票都是辽宁省的地方粮票,在省内通行的。
这些粮票有一个统一的特点,票面上的图案体现着辽宁是一个工业大省。
之前我听一位老者说,他有几百斤的粮票,与这比看来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些是我保存的其它地方的粮票照片
这是见过面值最大的粮票
最后这个是视频;《随拍粮票》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