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白茶收藏:为何白毫银针是首选?三大理由!

发表时间: 2018-04-29 18:10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看官L:村姑陈,春茶都上新了,我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买哪种好?哥不差钱,你给我推荐一个好的。

小二C:嗯,你喜欢什么样的口感和香气?是自己喝还是送人?

看官L:我喝一点,收藏一点。口感随便,你喜欢的就可以。

小二C: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藏私了。新白茶里,如果要藏茶,建议您选白毫银针。条件好,每年藏个三斤。如果没地方放,存一斤也是可以的。

理由么,且听我娓娓道来。

《1》

首先,产量低,升值空间大。

昨天的文章里,村姑陈详说了白毫银针在每年福鼎白茶总产量里占比极低的原因:生长期最短、采摘时间最短、只采纯芽头极为金贵。

而今年,高山茶区在2018春茶季的刚开始三四天,就遭遇倒春寒降霜,茶芽被冻伤大片,白毫银针的产量自然更低。

在这种情形下,2018年的白毫银针,总体产量不足去年的一半。

当然,这仅限于高山银针,平地的,由于没有受倒春寒影响,加上今年开采早,可能产量还会增多一点。

在收藏市场上,稀缺资源总是会获得额外的关注。

那么,以收藏为目的的购买者,必然要入手2018年的高山白毫银针,因为,它是稀缺资源。

未来,在市场上,是极罕见的。

当年,大作家李敖,就是用一块史前动物的化石,抱得美人归。

对有的人,金钱没有用,名利也没有用,唯有稀世之珍,才弥足珍贵,才能打动。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北方,你的城市干燥,就算你随便存茶,也不致于存得太坏。五年之后,就算你只拿出2两,装个罐子当礼物送出去,也是一份豪礼。

能办得成很多事的豪礼。

《2》

其次,头春芽头,品质高。

在村姑陈之前的很多文章里都已经写过了,头春采下来的芽头,是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参量,一夜之间的爆发,像地壳底部火山的喷发,力量惊人。

伴随着这股力量的,是比其它白茶品类更丰富的养分:茶氨酸、茶多酚、多糖、黄酮素......

这些养分,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多的调节作用。

比如茶多酚能清热凉血败火。

比如茶氨酸能补充身体的元气和能量,喝一杯下去能抵得住一罐“某牛”。

比如多糖对身体里糖分代谢的调节作用很有效。

比如,黄酮素对女生的身体,有非常大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皮肤也有很强的修复作用。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私下找村姑陈交流。

比如......

有一次深夜跟某友聊天,说起普洱绿茶和白茶,他说,买普洱的人大多是为了投机,而买白茶的,是因为喜欢。

村姑陈深以为然。

但凡每天消耗白茶干茶重量超过5克的、坚持喝过白茶超过一年以上的,相信大多数会对白茶给自己身体带来的改变“点ZAN”。

你身上哪些小毛病医生治不好,而白茶将它修复了的,唯有自己心里知道。

而这些修复功能,皆因白毫银针在诸白茶中元素含量最丰富,故而在白毫银针身上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世人把它称为茶中皇后,实不为过。

《3》

第三,最重要一点,做旧机率少。

白毫银针“八字硬”,即使是做旧老白茶界,也不敢轻易做旧白毫银针。

第一,白毫银针,壳多层多,约有7层,外包密实白毫,结构复杂,做旧难度极大。

即使工夫好,能把它的颜色做自然陈化后的深灰绿色,也没办法营造出老白毫银针那种稠滑的、醇厚的、包裹性极强的、内含物质丰富的、温泉水般的汤感。

顶多是颜色像,而一喝汤就露出马脚。

懂行的人一喝便知真假,容易被揭穿。

第二,白毫银针,成本高,做旧风险大。

做茶是一门技术活,哪怕是做旧,也需要好技术。

做旧时,有可能没掌握好火候,把茶烤焦了;或者烤了半天还是不变色;甚至熏黄了白毫却没熏黄针体,把它弄成了鹤发童颜。

凡此种种,都是失败之举,制成的银针一假到底,自然无法蒙混过关。

要想以假乱真,做出老银针看起来那种自然的沧桑感,摸起来那种如绵里藏针的手感,是很难的。

若是卖不出去,那不就白白浪费了购买白毫银针的银子么?同样浪费的,还有时间成本和工艺成本。

《4》

有人要说,我不喜欢白毫银针,口感太淡。我宁可喝老岩茶,味浓气重,喝起来舌头上才有感觉。

淡极始知花更艳。

恬淡的,质朴的,才是生活的本真。

那些浓的,重的,厚的,只是一时的刺激,一时的欢愉。

就像一间装修得花里胡哨的房间,可能第一眼会让你惊艳,那一瞬会觉得很特别,很鲜艳,很奔放,像梵高的画,浓烈而抽象。

但是,住久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那些大块的色彩,大朵的花卉,压迫着你的视神经,整天处于眼花缭乱的状态中,连带影响大脑也不停在高速运转,只有一个字:累。

这时候你会向住一间简素风格的房子,白壁青瓦,素墙墨画,清淡,深远,隽永。

若是在窗外再植两三枝翠竹,院子里一株合欢花,两缸睡莲,就更完美了。这种居处,神仙来了也不换。

当我们看过了繁花似锦,繁尘如梦,我们最喜欢的,还是一箪食,一瓢饮。

正如白毫银针的甜,清,淳。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